互联网技术让公共服务更精准

2017-05-17

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在政务、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打造出更加便民利民的智慧民生。借助互联网提供公共服务,不仅意味着新技术的使用,也意味着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整体流程的再造。与此同时,强调用户体验和用户导向的互联网思维,正在改变着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思路。


作为全国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最高的省份之一,互联网技术让浙江省的智慧民生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依托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优势,浙江已经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覆盖全省的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和全国第一个统一公共支付平台,还提出了“最多跑一次”的口号。互联网产业与智慧民生的“亲密接触”将释放出全新的能量。大数据、生物可识别、物联网等新技术已开始真正应用于智慧民生,让公共服务变得精准和精确。


“分秒必争”的新技术


通过大数据,每一辆进入沪杭甬高速的车辆在入口处取卡时间平均减少2秒。大数据可以对每一辆车的司机取卡习惯做出分析和判断,根据司机的习惯自动出卡。使用自助发卡后,高速入口处提升了10%的通行能力。


人脸识别技术已开始服务于浙江省地税局的网上税费查询和缴纳服务,这也是全国首个嵌入芝麻信用“刷脸”认证的税务服务。自今年3月1日至目前,浙江地税支付宝用户累计使用达402万次。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外科医生的手术衣和鞋子上都嵌入了RFID(无线射频)芯片,医生是不是准时进入手术室,手术到底花了多长时间,这些小小的芯片,能够给出最准确的数据。


“打碎重建”的高效率


邵逸夫医院门诊大厅的一张桌子后面坐着两个年轻人,他们负责采集患者的指纹和图像,识别完成后,患者的医保卡就和医院的APP绑定在一起,无论用微信还是支付宝,付费时都只需缴纳自费部分。


蔡秀军花了半年时间说服社保部门对产品开展创新。“社保部门最担心盗用,我就加入了指纹识别,老年人不会用怎么办?我们还支持捆绑子女的指纹,老年人来看病,子女可以远程验证支付。”


但打通医保只是第一步,这是患者使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解决看病“三长一短”的根本,在于互联网对就诊流程的整体改造。网上挂号、诊间支付、支付后告诉你要去几楼的哪里检查,检查结果直接发送到手机,最后你可以评价整个就诊过程,事后有问题,还可以直接在线咨询医生。过去患者看一次门诊需要4至5个小时,现在是1.7个小时,大大缩短了就诊时间。


通过互联网,整合的还有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让医疗资源能够最充分地得到应用。普通患者在网上挂号,只能提前7天,基层医院的医生可以提前30天,,还可以帮患者预约医院的检查项目,对推进分层诊疗起着重要作用,让患者‘小病去基层’。


如果说“黑科技”的加入,是在战术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那么依靠“互联网+”实行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则是从战略上为智慧民生赋能。


今年年底前,浙江将完成全省非税收入全面纳入统一公共支付平台的基础准备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包括医保费、不动产登记费等在内的200多项收费,都将纳入统一公共支付平台收缴。

(文章转载自:人民网,部分内容有删减)



Copyright © 2007-2016 | 杭州特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2001909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0456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特扬客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