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动态丨迈向“健康预报”,新时代疾控建设要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2018-04-03

以2003年非典为节点,我国疾控信息化建设已走过了10余载春秋。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当下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障碍?新时代疾控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不仅要效率,也要安全

                         

“我国疾控信息化建设始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主任马家奇说,法定报告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疾病防控体系,采用逐级报告的方式。彼时,医院先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将诊断发现的病例情况通过邮局寄送到属地县级卫生防疫站,县级防疫站进行月度汇总后邮寄到地市级防疫站,再由地市级防疫站汇总上报到省,最终由省防疫站报送中央有关部门。

此后虽改造为法定传染病电子报告系统,但时效性较差,非典疫情让这一问题暴露无遗。为此,中国疾控中心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这是全国第一个“个案、在线、实时”的疾病报告信息系统,是疾控信息化的一座里程碑。


微信图片_20180403181237.jpg


马家奇表示,该系统一改以往仅局限于数据收集的目的,而是为了实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与早期预警。在全球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这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国范围内的疫情直报网络全天候值守,快速采集着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病例等疫情信息,并作出科学分析和应对。

10余年间,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100%的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94%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法定传染病实时网络直报,平均报告时间由4天缩短为4个小时。

“不仅要效率,也要安全。”马家奇说,截至目前,我国疾控信息系统已实现了所有用户基于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CA)强身份认证的全覆盖。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覆盖7.2万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字证书用户超过16万,用户数字证书身份认证累计达1480多万人次。



连接孤岛,架桥修路

                    
“疾控服务的对象是群体,出具的处方是人群大处方。”马家奇说,因此疾控服务的区域有多大,信息管理要素就应该有多大,应当统一标准,统一采集数据,信息分级利用。

随着国家层面疾控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也积极行动起来,但其中的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比如各自为战,自行建立各类不同的数据采集报告系统,信息孤岛问题日益突出。

马家奇认为,完全消除信息孤岛并不现实,正确的方向是连接孤岛,架桥修路,让每个线条的数据整合利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全面支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将服务范围延伸至边远地区。

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地的8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已能够通过区域信息平台或电子病历系统,实现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直接数据交换。


微信图片_20180403181234.jpg


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也扮演着重要作用,是上下联通的重要枢纽,省级乃至地(市)级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已成为推进疾控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依托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一期工程,加强疾控信息化建设,到2019年年底,传染病、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免疫规划、精神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疾控综合管理和爱国卫生等信息系统将上线试运行,国家层面需要的疾控信息最小数据集和交换标准也将基本明确。

  相关专家表示,目前疾控的很多信息都要从医院和基层采集,对这部分信息要加强整合,实现针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多业务监测数据统一采集,促进信息的多方利用,逐步构建“医疗数据推送、疾控业务管理、社区随访干预”三位一体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模式。



提升服务公众能力

                             

“既往,疾控信息多是为政府决策服务,而为公众服务才是疾控的本质,要让公众感受到疾控信息化的好处,从政府投入的疾控信息化过程中受益。”马家奇说,公众需要的并不是数据本身,而是借助数据了解自身的健康风险和应对方法。因此,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并提升服务公众的能力,是当前疾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专家表示,近年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和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资源统筹,深化信息应用,发展健康查询、慢病管理、预防接种服务等便民惠民应用,实现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的转变,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决策和公众健康。



(转载自:健康报)

整理:菜菜

编辑:鹿鹿

Copyright © 2007-2016 | 杭州特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2001909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0456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特扬客服

X